中国旅游报 | 草原牧歌

方向盘转向北方的那一刻,我知道,自己即将驶入一片被风与草原统治的疆土。盛夏的内蒙古,正是最丰饶的季节,车轮碾过路面的声响,像是叩响大地的琴弦,拉开了这场自驾之旅的序幕。


清晨从呼和浩特出发,沿着京藏高速一路向北,城市的轮廓逐渐模糊。当第一片草原撞入眼帘,所有的疲惫都随之消散了。锡林郭勒草原的绿,是打翻了的调色盘,深浅不一的草浪随风起伏,成群的牛羊在天际线处缓缓移动,牧民骑着枣红马巡视牧场,白色的蒙古包点缀其间,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油画。我停下车,赤脚踏进草地,牧草带着晨露的清凉漫过脚踝,远处传来悠扬的马头琴声,仿佛是草原对来客的欢迎语。


傍晚时分抵达正蓝旗,正赶上当地的那达慕盛会。摔跤手们身着五彩镶边的跤衣,在蒙古包围成的空地上角逐。他们身形魁梧,动作刚劲有力,每一次角力都伴随着观众的欢呼。赛马场上,骑手们扬鞭疾驰,鬃毛飞扬的骏马如离弦之箭掠过草原,马蹄声与呐喊声交织成激昂的乐章。最让我着迷的是蒙古族长调表演,歌者站在夕阳下,歌声空灵悠远,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,带着草原的辽阔与沧桑,直抵人心深处。


夜幕降临,热情的牧民邀请我住进蒙古包。餐桌上摆满了地道的草原美食。刚出锅的手把肉泛着油光,用小刀削下鲜嫩的肉块,蘸上韭菜花酱,肉香与奶香同时在舌尖炸开。奶茶浓郁醇厚,混着炒米与奶皮子,喝上一口,暖意从胃里漫到全身。主人家端来的烤全羊金黄酥脆,还未动筷,香气便已勾得人食指大动。篝火晚会上,人们围着跳动的火焰载歌载舞,马头琴与呼麦在夜空中回荡,我也跟着学跳安代舞,舞步虽笨拙,却也传递着我最真挚的快乐。


继续向北驶往呼伦贝尔,额尔古纳湿地的壮美令人震撼。蜿蜒的根河如同蓝色的丝带,在草原上勾勒出柔美的曲线,两岸的白桦林郁郁葱葱,与远处的青山、蓝天相映成趣。站在观景台上俯瞰,才知“亚洲第一湿地”果然名不虚传。路过室韦小镇时,木刻楞民居吸引了我。这些用原木搭建的房屋,风格独特,女主人端来自家制作的列巴与蓝莓酱,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讲述着小镇的故事,原来这里曾是中俄边境的重要通商口岸,如今已成为游人感受中俄风情的诗意栖所。


返程途中,我特意绕道去了元上都遗址。断壁残垣间,仿佛仍能窥见昔日的辉煌。夕阳下,城墙的轮廓被镀上金边,远处的敖包飘着经幡。我抚摸着古老的石砖,历史与今日的苍茫草原在眼前重叠,厚重感扑面而来。


车轮丈量过的内蒙古,不仅有广袤的草原、湛蓝的天空,更有热情好客的牧民、震撼人心的民俗与源远流长的历史。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地平线,这片土地也将它的豪迈与柔情,刻进了我的内心深处。期待下次,还能与这首盛夏的牧歌重逢。


免责声明: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京津冀环渤海企业家联盟官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